傳動系統一般由離合器、變速器、萬向傳動裝置、主減速器、差速器和半軸等組成。其基本功用是將發動機發出的動力傳給汽車的驅動車輪,產生驅動力,使汽車能在一定速度上行駛。
1.傳動系統簡介
對於前置後驅的汽車來說,發動機發出的轉矩依次經過離合器、變速箱、萬向節、傳動軸、主減速器、差速器、半軸傳給後車輪,所以後輪又稱為驅動輪。驅動輪得到轉矩便給地面一個向後的作用力,並因此而使地面對驅動輪產生一個向前的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就是汽車的驅動力。汽車的前輪與傳動系一般沒有動力上的直接聯系,因此稱為從動輪。
傳動系的組成和佈置形式是隨發動機的類型、安裝位置,以及汽車用途的不同而變化的。例如,越野車多采用四輪驅動,則在它的傳動系中就增加瞭分動器等總成。而對於前置前驅的車輛,它的傳動系中就沒有傳動軸等裝置。
2.傳動系統佈置型式
機械式傳動系常見佈置型式主要與發動機的位置及汽車的驅動型式有關。可分為:
1、前置後驅—FR:即發動機前置、後輪驅動
這是一種傳統的佈置型式。國內外的大多數貨車、部分轎車和部分客車都采用這種型式。
2、後置後驅—RR:即發動機後置、後輪驅動
在大型客車上多采用這種佈置型式,少量微型、輕型轎車也采用這種型式。發動機後置,使前軸不易過載,並能更充分地利用車箱面積,還可有效地降低車身地板的高度或充分利用汽車中部地板下的空間安置行李,也有利於減輕發動機的高溫和噪聲對駕駛員的影響。缺點是發動機散熱條件差,行駛中的某些故障不易被駕駛員察覺。遠距離操縱也使操縱機構變得復雜、維修調整不便。但由於優點較為突出,在大型客車上應用越來越多。
3、前置前驅—FF: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
這種型式操縱機構簡單、發動機散熱條件好。但上坡時汽車質量後移,使前驅動輪的附著質量減小,驅動輪易打滑;下坡制動時則由於汽車質量前移,前輪負荷過重,高速時易發生翻車現象。如今大多數轎車采取這種佈置型式。
4、越野汽車的傳動系
越野汽車一般為全輪驅動,發動機前置,在變速箱後裝有分動器將動力傳遞到全部車輪上。輕型越野汽車普遍采用4×4驅動型式,中型越野汽車采用4×4或6×6驅動型式;重型越野汽車一般采用6×6或8×8驅動型式。
3.傳動系統工作原理
AT傳動系統的結構與手動檔相比,在結構和使用上有很大的不同。手動檔主要由齒輪和軸組成,通過不同的齒輪組合產生變速變矩;而AT傳動系統是由液力變矩器、行星齒輪和液壓操縱系統組成,通過液力傳遞和齒輪組合的方式來達到變速變矩。其中液力變矩器是AT傳動系統最具特點的部件,它由泵輪、渦輪和導輪等構件組成,它直接輸入發動機動力並傳遞轉矩,同時具有離合作用。泵輪和渦輪是一對工作組合,它們就好似相對放置的兩臺風扇,一臺風扇吹出的風力會帶動另一臺風扇的葉片旋轉,風力成瞭動能傳遞的媒介,如果用液體代替空氣成為傳遞動能的媒介,泵輪就會通過液體帶動渦輪旋轉,再在泵輪和渦輪之間加上導輪,通過反作用力使泵輪和渦輪之間實現轉速差就可以實現變速變矩瞭。由於液力變矩器自動變速變矩范圍不夠大,因此在渦輪後面再串聯幾排行星齒輪提高效率,液壓操縱系統會隨發動機工作變化自行操縱行星齒輪,從而實現自動變速變矩。輔助機構自動換位不能滿足行駛上的多種需要,例如停泊、後退等,所以還設有幹預裝置即手動撥桿,標志P(停泊)、R(後位)、N(空位)、D(前進位),另在前進位中還設有“2”和“l”的附加檔位,用以起步或上斜坡之用。由於將其變速區域分成若幹個變速比區段,隻有在規定的變速區段內才是無級的,因此AT傳動系統實際上是一種介於有級和無級之間的自動變速器。
液力自動變速器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前置後驅動液力自動變速器;另一種為前置前驅動液力自動變速器。液力自動變速器電子控制通過動力傳動控制模塊接收來自汽車上各種傳感器的電信號輸入,根據汽車的使用工況對這些信息處理來決定液力自動變速器運行工況。按照這些工況,動力傳動控制模塊給執行機構發出指令,並實現下列功能:變速器的升位和降位;一般通過操縱一對電子換位電磁閥在通/斷兩種狀態中轉換;通過電控壓力控制電磁閥用以調整管路油壓;變矩器離合器通過控制電磁閥來控制結合和分離時間,以及某些應用場合變矩器鎖止離合器接合感覺。
自動變速器主要是根據車速傳感器、節氣門位置傳感器以及駕駛員踩下加速踏板的程度進行升位和降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