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
德國房車大師賽(Deutsche Tourenwagen Masters)簡稱DTM,原名為德國量產房車賽(DPM,German Production Championship)。1986年德國最高賽車協會將DPM改名為GTCC(German Touring Car Championship),此後德國的賽車迷又將GTCC習慣地稱為DTM,這樣DTM的名字就逐漸取代GTCC而聞名於世。在國際賽車分級中,DTM屬於Class-Ⅰ的比賽,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Class-Ⅰ房車賽事,所允許采用的技術標準最高,改裝幅度也最大,被譽為“裝上房車外殼的F1”
2.起源:
1983年,當時由於主流的非露輪式(Non Open Wheel)賽事Group C已經走入昂貴與無趣的死胡同,所以德國的最高賽車協會ONS就打算興起一波房車賽的“文藝復興”,德國境內主要的賽車重要人士商討之後,決定制定一組叫做量產車賽事(Production Car Championship)的組別,就是後來的Group A。
這一組別最大的特點是公平競爭,也就是後來的逐次加重制,馬力越大或車身越大的車必須加重,而引擎馬力較小的車則可以使用較寬的輪胎等等,用車輛的馬力重量比來決定是否加重,以達到賽事的公平,而為瞭避免同一輛車與車手主導整個賽季的賽事,每一場比賽的前三名車手必須在下一場比賽中加重,如果隨後成績未能繼續保持前三名,將可以在下一場比賽卸下鉛塊,如此一來便大致建立瞭新一代房車賽的雛形。
3.比賽:
隨著科技發展,DTM賽車的科技不斷升級(如碳纖維車身、鈦合金發動機活塞及連桿、電子懸掛系統、以及超過一萬轉每分鐘的發動機轉速),造成運作一支DTM車隊的經費不斷提高,很多私人車隊因無法支付高昂的參賽費用而無法參加比賽。同時,DTM賽事從1995年由國際汽聯接管,並在1996年正式並入國際房車錦標賽(lnternational Touringcar Championship, 簡稱ITC),這兩個原因導致瞭DTM賽事在1997年的停辦。
2000年,在德國奔馳賽車部門的努力下,DTM終於重返賽道,組織方為瞭降低成本並出於公平競爭的原則,對賽車制定瞭嚴格的規格限制。
參賽車輛必須以量產車為基礎改裝而成,必須使用自然吸氣的4.0升V8發動機,輸出功率也被限制在331千瓦(450馬力)。每臺賽車一個賽季隻能使用一臺發動機,因此發動機必須更堅固耐用,大大減少瞭車隊投放在發動機上的費用。所有的賽車使用統一的電子控制單元,禁止使用電子防抱死系統和牽引力控制系統,以減少電子系統對車輛性能差異的影響。
每年一共設有10個分站比賽,其中6站在德國境內舉行,另設有荷蘭、英國、西班牙、法國4個海外分站。獲得最高分數的車手,便成為全年總冠軍。
4.擴展閱讀:
在全球眾多房車賽事中,DTM房車賽是雲集瞭最多頂級職業賽車手的比賽,有前任的一級方程式車手轉到DTM參加比賽,也曾經有DTM車手晉升一級方程式,大名鼎鼎的世界一級方程式冠軍舒馬赫便是由DTM晉升一級方程式的典型例子。